武陵区四步工作法盘活公办中小学 教职工编制
武陵区四步工作法 盘活公办中小学
教职工编制
武陵区地处常德市中心城区,为常德市少数几个人口净流入区县之一,适龄就学儿童每年呈大幅递增态势,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武陵区采用四步工作法,盘活中小学教职工队伍,为广大中小学生享受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共了机构编制保障。
以“动态管理”为基础,满足教师编制需要。武陵区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将教育编制供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编制动态调整,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每年根据各校学生规模变化情况,对学校编制实施一年一调动态管理。及时做好编制预判,主动跟进学校规模控制,对新建或扩班的城区小学,提前预判、及时调整补充编制。今年来,武陵区委编办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对学生数量增长多、教职工偏少的19所中小学校增加了部分教职工编制,对生源有所减少的13所学校进行编制调减,对明年拟开学的中小学提前实施编制核定,招聘了一批骨干教师先到城区名优学校学习工作,为当地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以“周转编制”为补充,加大编制统筹力度。为进一步解决武陵区教师编制供给不能满足当前学生数量需求的问题,武陵区在市、区分配补充的周转编制基础上,建立了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周转编制制度。周转编制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实行专编专用、定期统筹调配、规范使用范围”的原则,对部分学校因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生源增长造成的缺编动用了周转编制进行招聘录用、骨干教师引进等。2019年补充中小学教师143名;2020年补充中小学教师134名;2021年补充中小学教师38名。
以“结构优化”为目标,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武陵区城乡教育差异化、优秀教师过于集中在较好学校等问题。武陵区加大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力度,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持续推动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采取年龄划线、双向选择的方式,统筹优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对学生人数较少、学校分布密集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整合,富余资源分流至城区学校建设,保障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教育需求增量。积极探索在不改变编制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增强教师交流。将教师交流调配分为调动(编制岗位异动)、支教(编制、人事关系不变),在全区范围内对教师进行科学统筹、合理流动,放大优秀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不断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校际差距,激活义务教育的“一池春水”。
以“监督核查”为抓手,规范教师编制管理。为进一步解决长期借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到行政事业单位帮助工作的问题,武陵区委编办联合组织部门、人社部门开展教育领域机构编制管理专项督查,对“在编不在岗”以及各种形式的“吃空饷”、“违规占用编制”等专项清理整治。借助省委巡视,对长期借调中小学教师到局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工作、借用中小学教师参与责任区督学的问题进行了整改,进一步充实了一线教学力量,确保编制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全区教育事业。